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之的成语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fàn fàn zhī jiāo泛泛之交 | 交情不深的朋友。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三十八卷:“朋友交游,固有深浅,若泛然之交,一一要周旋,也不可。” |
| yī niàn zhī sī一念之私 | 一个念头的差错。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李伯言》:“阴曹不与人世等,一念之私不可容。急消他念,则火自息。” |
| xiàng yá zhī tǎ象牙之塔 | 指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资产阶级文艺家脱离社会现实的个人幻想的艺术境界。也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知识分子的小天地。 | 鲁迅《集外集拾遗 关于知识阶级》:“现在比较安全一点的,还有一条路,而不做时评而作艺术家,要为艺术而艺术。住在‘象牙之塔’里,目前自然要比别处平安。” |
| bái háo zhī cì白毫之赐 | 白毫:佛家称如来的32相之一。指供养僧徒之物。 | 《佛藏经·了戒品》:“随顺法行,于白毫相百千亿分,不尽其一。” |
| xiǎo dà yóu zhī小大由之 | 指用途可大可小。 | 《论语 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 |
| yī miàn zhī cí一面之词 | 单方面的言辞;即某一个方面的意见。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
| zhōng xīn cáng zhī中心藏之 | 中心:内心,心中。深深地记在心里。 | 《诗经·小雅·服桑》:“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
| jì wèn zhī xué记问之学 | 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指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 | 西汉 戴圣《礼记 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 |
| shàng zhī suǒ hào,xià bì cóng zhī上之所好,下必从之 | 好:喜爱。在上的人喜欢什么,在下的人就一定会跟着做。 | 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
| yī kǒng zhī jiàn一孔之见 | 孔:小窟窿。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 汉 桓宽《盐铁论 相刺》:“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 |
| yī fū zhī yòng一夫之用 | 谓仅能当一人之用,而无兼人之能。 | 《后汉书·冯异传》:“异一夫之用,不足为强弱。” |
| yán zhī zhě wú zuì,wén zhī zhě zú yǐ jiè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 言者:说话的人;闻者:听话的人;足:足以,值得;戒:警惕。指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 《诗经·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
| mǐ lì zhī zhū米粒之珠 | 比喻细微弱小的东西。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料尔等米粒之珠,吐光不大;蝇翅飞舞,去而不远。” |
| yī miàn zhī jiāo一面之交 | 只见过一面的交情。表示交情不深。 | 汉 崔寔《本论》:“且观世人之相论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决。” |
| jì cháng zhī jù季常之惧 | 宋陈慥,字季常,其妻柳氏凶悍而好嫉妒,陈慥颇为惧怕。事见宋洪迈《容斋三笔·陈季常》。后因谓惧内为“季常之惧”。 | 宋陈慥,字季常,其妻柳氏凶悍而好嫉妒,陈慥颇为惧怕。事见宋·洪迈《容斋三笔·陈季常》。 |
| bù wǔ zhī hè不舞之鹤 | 舞:舞蹈。不舞蹈的鹤。比喻名不副实的人。也用来讥讽人无能。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不肯舞。” |
| yī nián zhī jì zài yú chūn一年之计在于春 | 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 | 南朝梁 萧统《纂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
| bù néng dēng dà yǎ zhī táng不能登大雅之堂 | 形容不够文雅。 | |
| shé què zhī bào蛇雀之报 | 报:报答。指大蛇衔明珠、黄雀衔白环报恩。 | 宋·欧阳修《<归田录>序》:“曾不闻吐珠衔环,效蛇雀之报。” |
| hè hè zhī gōng赫赫之功 | 赫赫:盛大显著貌。显赫的业绩。形容功劳极大。 | 《大戴礼·劝学》:“无绵绵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
| sān jiàn zhī yì三谏之义 | 《公羊传 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后以“三谏之义”指事君之正道。 |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 |
| zuì wēng zhī yì醉翁之意 | 之:的;意:意趣。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 bù yì zhī cái不义之财 | 不义:不正当;不合理。不应该得到的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钱财。 | 汉 刘向《列女传 齐田稷母》:“不义之财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子起。” |
| liù chǐ zhī tuō六尺之托 | 托:委托。指受嘱托抚育遗孤。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明帝纪》:“并可以受六尺之托,临大节而不挠。” |
| jìn dì zhǔ zhī yì尽地主之谊 | 地主:当地的主人;谊:通“义”。尽本地主人应尽的义务,指招待外地来客。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2回:“晚生得蒙青目,一日地主之谊也不曾尽得,如何便要去?” |
| fù xīn zhī yán负薪之言 | 负薪:背柴,借指地位低微的人。指地位低微的人说的话 |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司马贞索隐:“《文子》曰:‘圣人不让负薪之言,以广其名。’” |
| zhì zhī bù wèn置之不问 | 置:放着;之:代词。放在那儿不管。 | 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18回:“圣上置之不问。” |
| jǐng dǐ zhī wā井底之蛙 | 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 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
| yī zì zhī shī一字之师 |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指改正别人诗文中的一个字或纠正一个误读、误写的字。 | 明 张岱《与周伯戬之书》:“张乖崖以萧楚才为一字之师。” |
| shùn zhī zhě chāng,nì zhī zhě wáng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 顺:顺从;昌:昌盛;逆:违背;亡:灭亡。顺从他的就可以存在和发展,违抗他的就叫你灭亡。形容剥削阶级的独裁统治。 | 《史记 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 |
| jiāng yù qǔ zhī,bì xiān yǔ zhī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 要想夺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给予他一些什么。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一》:“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
| nán shān zhī shòu南山之寿 | 南山:终南山。寿命像终南山那样长久。 | 《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 |
| yī rén zhī xīn,qiān wàn rén zhī xīn yě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
| chéng rén zhī měi成人之美 | 成:成全;帮助;美:好事。成全别人的好事。也指帮助别人实现其美好的愿望。 |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 shòu zhī wú kuì受之无愧 | 受:接受,得到。得到某种奖励或荣誉没有什么可惭愧的。 | 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四卷:“这些钱是自己豁出老命赚来的,万般辛苦,受之无愧。” |
| zhòng shǎng zhī xià,bì yǒu sǐ fū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 指用重金悬赏,就会有勇于出来干事的人。 | 《后汉书 耿纯传》:“重赏甘饵,可以聚人者也。”李贤注引《黄石公记》:“芳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
| zhōng yōng zhī dào中庸之道 | 中:折中;庸:平常。儒家的一种主张。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原则和态度。 | 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
| bù dé yǐ ér wéi zhī不得已而为之 | 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 宋·辛弃疾《九议》:“岁币郊祀之费,是不得已而为之者。” |
| yù chéng zhī ēn玉成之恩 | 玉成:成全。成全某事的恩情。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54回:“那太师与驿丞对行者作礼道:‘多谢老师玉成之恩!’” |
| kǒu fù zhī lěi口腹之累 | 口腹:指饮食;累:连累。指因为饮食而受到牵累。 | 汉·班固《东观汉记·闵贡》:“仲叔怪而问之,知,乃叹曰:‘闵仲叔岂以口腹累安邑邪?’遂去,客沛。” |
| gè zhōng zhī rén个中之人 | 指曾亲历其间或深明其中情理的人。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七卷:“据下官看起来,不是个中之人。” |
| zhū yù zhī lùn珠玉之论 | 形容精辟的言论,卓越的见解。 | 《书言故事·谈论类》:“不聆珠玉之论。” |
| shèng míng zhī xià,qí shí nán fù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 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 《后汉书 黄琼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 bù shì zhī chóu不世之仇 | 不世:非凡。指极大的仇恨。 | 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41回:“但愿陛下毋忘不世之仇,怠忽祖宗之业,汲汲于心,以图恢复。” |
| jí zhī ruò chóu疾之若仇 | 疾:憎恨。形容憎恨坏人坏事就像憎恨仇人一样。 | 《晋书·阮籍传》:“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
| zāo kāng zhī qī bù xià táng糟糠之妻不下堂 | 指贫贱时共患难的妻子,今也用来谦称自己的妻子。(1)用以指称与共患难的妻子。 (2)用以谦称自己的妻子。糟糠,酒渣及穀皮,指粗劣的食物。糟:酒渣。糠:谷皮。贫穷时,与自己共尝糟糠的妻子。 | 《后汉书 宋弘传》:“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 bù sǐ zhī yào不死之药 | 长生不死的药。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说林上》:“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 |
| dào xuán zhī wēi倒悬之危 | 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 《孟子 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
| dào xuán zhī kǔ倒悬之苦 | 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比喻处境极端困难。同“倒悬之急”。 | 《元史 外夷传》:“群生愁叹,四民废业,贫者弃子以偷生,富者鬻产而应役,倒悬之苦,日甚一日。” |
| sī zhú zhī yīn丝竹之音 | 丝竹: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指音乐的声音。 | 春秋·齐·管仲《管子·七臣七主》:“材女乐三千人,钟石丝竹之音不绝。” |
| dào xuán zhī jí倒悬之急 | 倒悬:头向下、脚向上悬挂着。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困境。 |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当今之世,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
| yǐ xiǎo rén zhī xīn,duó jūn zǐ zhī f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 用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 |
| dào xuán zhī huàn倒悬之患 | 倒悬:头向下、脚向上悬挂着。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困境。 |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全琮传》:“而士大夫方有倒悬之患。” |
| jūn zǐ bù duó rén zhī hào君子不夺人之好 | 君子:指品格高尚的人;好:喜爱。道德高尚的人不夺取人家喜爱的东西。 | 元·马致远《马丹阳三度任风子》:“我这里劝着道着他不采分毫,别人的首级他强要,他小心儿不肯自量度,可不道君子不夺人之好。” |
| fēng léi zhī biàn风雷之变 | 指上天示警的灾异现象。 | 据《书 金縢》载:周武王死后,周公摄政,镇压了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等的叛乱。武王子成王因受流言影响,怀疑周公的忠诚,于是“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 |
| tiān zhī lù mín天之戮民 | 亦作“天之僇民”。受天惩罚的人;罪人。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大宗师》:“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 |
| fù chē zhī jiàn覆车之鉴 | 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作为以后的教训。 | 晋 王隐《蜀记》:“公孙述据蜀而灭,此皆前世覆车之鉴。” |
| wò tà zhī cè,qǐ róng hān shuì卧榻之侧,岂容酣睡 | 自己的床铺边,怎么能让别人呼呼睡大觉?比喻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利益不容许别人侵占。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6回:“你可知宋太祖说的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
| xiān jiè zhī jí纤芥之疾 | 比喻不必在意的小毛病。 |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苟无系于社稷之存亡,则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虽有诚臣,亦以为纤芥之疾也。” |
| fǔ guǐ zhī fēng簠簋之风 | 簠簋:古代食器、祭器。指官吏贪财受贿的风气。 |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六卷:“于是干谒不行,孤寒吐气,簠簋之风为之一变。” |
| shè jì zhī qì社稷之器 | 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器:人才。国家的栋梁之材。 | 三国·蜀·诸葛亮《又称蒋琬》:“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
| yī miàn zhī yǎ一面之雅 | 见“一面之交”。 | 田汉《关汉卿》第七场:“女的我不认识,跟这关汉卿倒有一面之雅。” |
| hé shì zhī bì,suí hóu zhī zhū和氏之璧,隋侯之珠 | 和氏:春秋时楚人卞和;璧:玉器;隋侯:周代姬姓诸侯。指世上罕有的珍宝 | 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
| wù wèi yán zhī bù yù yě勿谓言之不预也 | 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9回:“一经觉察,白简无情,勿谓言之不预也。” |
| wén wǔ zhī dào,yī zhāng yī chí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 《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
| fù zhī shì shuǐ付之逝水 | 付:交给;之:它。扔在流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 | 清·汤斌《汤子遗书·请旨行取疏》:“亲朋为之惋惜:以为半生功名付之逝水。” |
|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zhuó zhuī zhī dì上无片瓦,下无卓锥之地 | 卓:直立。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云居膺禅师法嗣》:“问:‘上无片瓦,下无卓锥时如何?’师曰:‘莫飘露么。’” |
|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yǐ置之死地而后已 | 置:放置。一定要害人致死才算完事。 | 《上饶集中营·集中营生活散记》:“天哪!人快要死了,还时时提防他会开小差,难道真要‘置之死地而后已’吗?” |
| ài zhī yù qí shēng爱之欲其生 | 指喜欢一个人时总想叫他活着。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
| wèn zuì zhī shī问罪之师 | 比喻前来提出严厉责问的人。 | 《旧唐书 侯君集传》:“今袭人于墟墓之间,非问罪之师也。” |
| bù cè zhī yuān不测之渊 | 测:测量,估计;渊:深潭。不可测量的深渊。比喻危险的境地。 | 汉·贾谊《过秦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
| nán fāng zhī qiáng南方之强 | 南方坚强刚毅之人。 |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
| hèn zhī qiē gǔ恨之切骨 | 之:代词,指所恨对象。形容痛恨到极点。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屡遭虏骑蹂躏,莫不义愤填膺,恨之切骨,只要朝廷稍加激动,十万之众不难指日集合。” |
| bù dēng dà yǎ zhī táng不登大雅之堂 | 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艺作品)。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部评话,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
| suí hóu zhī zhū隋侯之珠 | 隋:古国名。比喻珍贵的物品。 | 《庄子 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淮南子 览冥训》:“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
| yī miàn zhī yuán一面之缘 | 见一面的缘分。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 |
| tián fù zhī huò田父之获 | 田父:农夫;获:得到。指不费力气而轻易得到的好处。 |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
| yù bàng xiāng zhēng,zuò shōu yú wēng zhī lì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 |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 蔡东藩《唐史演义》第三回:“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看他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也不为迟呢?” |
| wò tà zhī shàng,qǐ róng tā rén hān shuì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鼾睡 | 自己的庆铺边,怎么能让别人呼呼睡大觉?比喻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容许别人沾手。 | 宋·岳珂《程史·徐铉入聘》:“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耶?” |
| tiān rǎng zhī jué天壤之觉 | 壤:地。天和地,一在极上,一在极下,比喻差别极大。 |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其为不同,已有天壤之觉,冰炭之乘矣。” |
| fù sú zhī lèi负俗之累 | 因不谐于流俗而受到的讥议。 | 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外传记范伯》:“有高世之材,必有负俗之累。” |
| míng chá qiū háo zhī mò,ér bù jiàn yú xīn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 《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 xīn zhī guān zé sī心之官则思 | 心:古人以为心是思维器官,所以把思想的器官、感情等都说做心,现指脑筋;官:官能,作用。脑筋的官能就是思维。 | 《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
| líng shé zhī zhū灵蛇之珠 | 即隋珠。原比喻无价之宝。后也比喻非凡的才能。 | 《淮南子·说览冥训》:“譬如惰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
| zhòng shǎng zhī xià,bì yǒu yǒng fū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 指用重金悬赏,就会有勇于出来干事的人。 | 元 王实甫《西厢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赏罚若明,其计必成。” |
| tiān xià běn wú shì,yōng rén zì rǎo zhī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指本来没有事,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 《新唐书 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
| dà kāi fāng biàn zhī mén大开方便之门 | 给予极大的方便。 | 明 冯惟敏《僧尼共犯》四:“谁想巡捕老爷大开方便之门,放俺还俗,便成配偶。” |
| kě chéng zhī jī可乘之机 | 乘:凭借;利用;机:机会。可以利用的机会。 | 《晋书 吕篡传》:“宜缮甲养锐,劝课农殖,待可乘之机,然后一举荡灭。” |
| péng dǎng zhī zhēng朋党之争 | 朋党:指同类人结成的团体。指为自私目的而结合起来的集团间的争斗。 |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 |
| gàn fù zhī gǔ干父之蛊 | 干:承担,从事;蛊:事、事业。继承并能胜任父亲曾从事的事业。 | 《周易 蛊》:“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 |
| wú yuán zhī shuǐ,wú běn zhī mù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源:水源;本:树根。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 《左传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
| yī dìng zhī guī一定之规 | 一定的规律或规则。比喻已打定的主意。 | 郭小川《新路歌》:“历史的发展,有它新陈代谢的一定之规。” |
| shéng zhī yǐ fǎ绳之以法 | 绳:准绳;引申为制裁;之:代词代犯法的人;以:用;拿;法:法律;法令。用法律作准绳;给予制裁。 | 汉 冯衍《上疏自陈》:“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 |
| qī chǐ zhī qū七尺之躯 | 躯:身体。成年男子的身躯。 | 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口耳之间,则四寸耳,偈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
| biàn sè zhī yán变色之言 | 使脸色改变的话。多指为争论是非曲直而冲动发怒时说的话。 | 《汉书 匡衡传》:“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 |
| chā yǐ háo lí,shī zhī qiān lǐ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 《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
| zuǒ guó zhī móu佐国之谋 | 佐:协助;谋:谋略。协助治国的谋略。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五伦传》:“拔于囚虏之中,信其佐国之谋。” |
| sàng jiā zhī gǒu丧家之狗 | 失去靠山,无家可归者或丧失了主子、惶张惊恐,无处投奔者。 | 《史记·孔子世家》:“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他两个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似漏网之鱼。” |
| jiàn wù bù qǔ,shī zhī qiān lǐ见物不取,失之千里 | 见:遇到,看见;取:取得;失:失去。见到时不拿过来,以后再想要就更难办了。形容不要错失良机。 | 明·张凤翼《红拂记·俊杰知时》:“呀,道兄差矣!岂不闻见物不取,失之千里,既遇明主,何必远去?” |
| shī zhī dōng yú失之东隅 | 早上丢失了(晚上又收回来);比喻开始失败(最后取得成功)。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