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王粲的诗 > 从军诗五首·其五

从军诗五首·其五

[两汉]:王粲

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

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

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

雚蒲竟广泽,葭苇夹长流。

日夕凉风发,翩翩漂吾舟。

寒蝉在树鸣,鹳鹄摩天游。

客子多悲伤,泪下不可收。

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

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

馆宅充廛里,士女满庄馗。

自非圣贤国,谁能享斯休?

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


“从军诗五首·其五”译文及注释

译文

忧心忡忡走在荒野之路,缓缓而行我满心忧愁。

四面环望不见人家烟火,看见的只有那荒林山丘。

城郊长遍了树丛杂草,小道荒芜没有人行走。

芦荻蒲草遮满了河面,苇草顺着水势向下流。

夕阳西下凉风吹起,风吹小船行驶轻悠悠。

寒秋之蝉在树头鸣叫,白鹳天鹅在高空遨游。

我的心头有许多忧愁,泪水纷纷落下很难止住。

早上进入了谯郡境地,豁然开朗叫人解除了烦忧。

雄鸡唱晓传遍了四面八方,田地里庄稼长得绿油油。

城里镇上屋含遍布,男男女女行走街头。

如果不是有圣贤治国,谁能够将这福分享受。

古时的诗人曾称美乐土,虽是行客我也愿在此长留。

注释

悠悠:忧思的样子。涉:徒步渡水,此处意为徒步行走。

靡(mí)靡:行路迟缓。《诗·王风·黍离》:“行迈靡靡。”

烟火:人烟。

但:只。丘:小山包。

城郭:内城和外城。此泛指城邑。榛(zhēn)棘(jí):丛生的树木和野草。

蹊(xī)径:小路。由:经过。

雚(huán):芦类植物,幼时叫蒹,长成后称雚。蒲:水生植物,即蒲草。竟:遍布。广泽:浩渺的水泽。

葭(jiā)苇:初生的芦苇,此处泛指苇草。

夕:日落的时候。

漂吾舟:风吹船行疾速,故有漂浮之感。

寒蝉:秋后的蝉。

鹳(guàn)鹄(hú):这里泛指大鸟。摩天:迫近于天,形容很高。

客子:旅居异乡的人。此处为诗人自称。

收:结束,停止。

谯(qiáo):郡名,曹操的故乡,在今安徽亳(bó)县。

旷然:豁然开朗。

达:及。四境:四方,各处,指谯郡地界。《孟子·公孙丑下》:“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黍(shǔ)稷(jì):两种谷物,此泛指庄稼。盈:满。原畴:田野。

馆宅:房舍。廛(chán)里:古代城镇里住宅的通称。

士女:男子和女子。馗(kuí):通“逵”,四通八达的大道。

自非:假如不是。圣贤:指曹操。

斯:这。休:美善,指和乐美好的生活。

诗人:指《诗·魏风·硕鼠》的作者。乐土:安乐幸福的地方。《诗·魏风·硕鼠》:“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客:指诗人自己。

“从军诗五首·其五”鉴赏

赏析

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写征吴途中所见山河破碎的荒凉景象。开头二句先点出自己的感受:“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接着,作者以沉痛的笔调具体地描绘了饱受战火蹂躏的残破河山:“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人烟断绝,空旷孤寂的荒野,这是大背景。“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昔日人口稠密、富庶繁华的城镇,此时成了一片废墟。人烟稀少,杂草丛生,残垣断壁,国破家亡,这正是动乱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雚蒲”六句,诗人把镜头从远处拉回到身边,对周围的环境作进一步的渲染。蒲苇满泽的荒野,黄昏时分的凉风,随波漂浮的扁舟,凄厉哀鸣的寒蝉,凌空飞翔的鹳鹄,组成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身处此境的“客子”,当然要“泪下不可收”了。这里的景物并不是随意拾掇的,而是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需要精心选择的。当然,这也是为反对军阀混战这个主题服务的,虽然没有一句直接抨击的言辞,但诗人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之中,因而句句都隐含着批判的锋芒。

然而,重重黑暗的尽头,忽然透出了一道曙光。在弥望的荒芜焦土之中,一片充满生气的乐土,出现在面前。这就是作者笔下的谯郡——曹操的故乡。“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这是作者的总体感受,一踏上谯郡的地界,所有的忧愁便烟消云散,心情豁然开朗。这与前半部分的“靡靡我心愁”截然相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作者笔下的环境,也是另一番光景:先写质朴的田园风光:“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宁静、富庶、和睦,便如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描写一般:“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两者所表现的画面和所寄寓的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之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只不过一个是理想,一个是稍带夸张的现实,接着,作者又写到繁华的都市风貌:“馆宅充廛里,女士满庄馗。“谯郡是曹操的故乡,诗人把谯郡的生活写得那么美好,自然是对曹操的热烈歌颂,这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局限,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人们总是热切盼望出现一位好皇帝,治理好天下,使人民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所以这种写法,也并不是不自然的。最后,诗人对这理想乐土发出了由衷赞美:“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乐土”,是作者所向往的幸福之地。留恋故乡,是人之常情;客居异地总是不愿久留的。诗人自己在流寓荆州时也曾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登楼赋》)可是此诗结尾却说:这里虽然不是自己的故乡,也愿意长久地生活在这里。这就更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曹操的赞美,反映了人民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

此诗的创作意图主要是通过荒土和乐土的对照,表达自己反对军阀混战、向往幸福安定生活的愿望。作品前后两个部分基本上是一一对应,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体现了作者的这一创作意图。这两幅截然相反的画面并列在一起,造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化了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王粲简介

两汉·王粲的简介

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初仕刘表,后归曹操。

...〔► 王粲的诗(9篇)

猜你喜欢

采桑子·桐庐舟中

清代陶元藻

浮家不畏风兼浪,才罢炊烟,又袅茶烟,闲对沙鸥枕手眠。

晚来人静禽鱼聚,月上江边,缆系岩边,山影松声共一船。


好事近·马首望青山

清代纳兰性德

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再向断烟衰草,认藓碑题字。

休寻折戟话当年,只洒悲秋泪。斜日十三陵下,过新丰猎骑。


清平乐·六盘山

近现代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题所居村舍

唐代杜荀鹤

家随兵尽屋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

衣食旋营犹可过,赋输长急不堪闻。

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

如此数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


于园

明代张岱

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客有卜居不遂薄游汧陇因题

唐代许浑

海燕西飞白日斜,天门遥望五侯家。

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东风第一花。


渔父

宋代苏轼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游龙门奉先寺

唐代杜甫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虚籁 一作:灵籁)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折桂令·问秦淮

清代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从登香炉峯诗

南北朝鲍照

辞宗盛荆梦,登歌美凫绎。

徒收杞梓饶,曾非羽人宅。

罗景蔼云扃,沾光扈龙策。

御风亲列涂,乘山穷禹迹。

含啸对雾岑,延萝倚峰壁。

青冥摇烟树,穹跨负天石。

霜崖灭土膏,金涧测泉脉。

旋渊抱星汉,乳窦通海碧。

谷馆驾鸿人,岩栖咀丹客。

殊物藏珍怪,奇心隐仙籍。

高世伏音华,绵古遁精魄。

萧瑟生哀听,参差远惊觌。

惭无献赋才,洗污奉毫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