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

[元代]:赵孟頫

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

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


“东城”译文及注释

译文

那郊野小店旁的株株桃花,恰似那施罢脂粉的美女,娉婷而立,分外娇媚;那田间小路边的棵棵杨柳,恰如那绿色的轻烟,依风袅袅,丝丝缕缕。

如果不是因为送客而来到这城东,恐过这大好春光过去了,自己也全然不会知晓。

注释

陌头:路上,路旁。

“东城”鉴赏

赏析

这是赵孟頫因送客城东,适见郊外春光明媚,心有所感而作的一首小诗。

诗人以自然清新的语言,描绘了郊野春色的美丽,抒写了他偶见春光的真切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着意描写郊野春色。“野店”、“陌头”,是用村野小店、田间小路,点明此乃郊外。“红粉姿”,是用女子的姿色,来形容桃花。“红粉”,即胭脂和铅粉,因其皆为女子的化妆品,故引申而指女子。“绿烟丝”,是用绿色的轻烟,来形容嫩绿的杨柳细枝。这两句写得集中概括,如描如绘。春光种种,自难以一一道尽,故而诗人仅选择那最醒目的红的桃花、绿的杨柳以概括之。这样写,不仅大省笔墨,而且能突出诗人放野郊野的第一印象,还能以鲜明的色泽,唤起人们对春日郊野生机勃勃的种种美好联想。真是一以当十之笔法。

诗的后两句,是巧妙抒写偶见春光之感受。“却”,犹“了”。“过却春光”是“春光过却”之倒置。这两句,语极浅显,而充满真情,并且很有点哲理意味。其中,固然包含有时光易逝的感慨,而更多的却是得见春光的喜悦。试想,一个久居城中之人,整日琐事缠身,何以得见春色?一旦来到郊外,突然发现那艳丽的春光,怎能不欣喜万分?怎能不产生一种差点错过之感?何况,诗人得见这美丽而易逝的春光,乃是因为送客城东这样一个偶然的机缘。那种不期而获的惊喜和侥幸之情,怎能不荡溢心间?本因送客而伤感,不想得遇此机缘,很有点因祸得福的味道了。

此诗,虽无惊人之语,也谈不到什么重大的思想意义,但它却写得绘景如画,抒情真切,于自然流畅的语言中,传达出一种偶然得见郊野春光的真实感受,仍不失为一首精巧的诗作。

赵孟頫简介

元代·赵孟頫的简介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 赵孟頫的诗(63篇)

猜你喜欢

柯敬仲墨竹

明代李东阳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

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遣兴

清代袁枚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重赠吴国宾

明代边贡

汉江明月照归人,万里秋风一叶身。

休把客衣轻浣濯,此中犹有帝京尘。


渡易水

明代陈子龙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咏秋柳

清代纪映淮

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

不与行人绾离别,赋成谢女雪飞香。


咏史

清代龚自珍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临江仙·寒柳

清代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关山月

南北朝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柳含烟·御沟柳

五代毛文锡

御沟柳,占春多,半出宫墙婀娜。有时倒影蘸轻罗,麴尘波。

昨日金銮巡上苑,风亚舞腰纤软。栽培得地近皇宫,瑞烟浓。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魏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辰 一作: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