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声的成语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shēng míng jí shèn声名藉甚 | 藉甚:通“籍甚”,盛大。名声显赫。 | 北周·庾信《周天骑大将军赠小司空宇文显和墓志铭》:“公禀山岳之灵,擅风云之气,容止矜庄,声名藉甚。” |
| yī quǎn fèi xíng,bǎi quǎn fèi shēng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 比喻随声附和,没有主见,凑热闹。 | 汉 王符《潜夫论 贤难》:“一犬吠形,万犬吠声;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
| shēng rù xīn tōng声入心通 | 声:话音。指一听见圣人的话,就能领悟它的深意。 | 宋·张载《正蒙·三十》:“六十尽人物之性,声入心通。” |
| yīng shēng yàn yǔ莺声燕语 | 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原形容大好春光。后多形容年轻女子说笑的声音。 | 元 关汉卿《金线池》楔子:“袅娜复轻盈,都是宜描上翠屏,语若流莺声似燕,丹青,燕语莺声怎画成?” |
| fēng mù chái shēng蜂目豺声 | 眼睛象蜂,声音象豺。形容坏人的面貌声音。 | 左丘明《左传 文公元年》:“蜂目而豺声,忍人也。” |
| yǐn hèn tūn shēng饮恨吞声 | 饮恨:强忍怨恨;吞声:哭泣而不敢出声。形容忍恨含悲,不敢表露。 | 南朝 梁 江淹《恨赋》:“莫不饮恨而吞声。” |
| shēng shì hè yì声势赫奕 | 声势:声威气势;赫奕:显耀盛大的样子。声威气势显耀盛大。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卷:“许氏三兄弟,都做了大官,虽然他不以富贵骄人,自然声势赫奕。” |
| qì ruò shēng sī气弱声嘶 | 弱:微弱;嘶:声音沙哑。气息微弱,声音沙哑。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宝玉生来未经过这样苦楚,起先觉得打的疼不过,还乱嚷乱哭,后来渐渐气弱声嘶,哽咽不出。” |
| chǒu shēng yuǎn bō丑声远播 | 坏名声传播得很远。 | 《宋书·卢陵孝献王义真传》:“咸阳之酷,丑声远播。” |
| shēng jià shí bèi声价十倍 | 声价:声望和社会地位。比喻名誉地位大大增高。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95回:“这大人们伯乐一顾,便声价十倍,何愁那州县不极力奉承。” |
| yìng shēng chóng应声虫 | 比喻自己胸无主张,随声附和他人。 | 唐·刘束《隋唐嘉话》:“有患应声病者,问医官苏澄,……过至他药,复应如初。澄因为处方,以此药为主,其病自除。” |
| xiàng shēng bèi shí向声背实 | 向往虚名而不求实际;注重传闻而背离事实。 |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常人贵远贱亲,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
| yíng shēng wā zào蝇声蛙躁 | 苍蝇、青蛙无休止地叫。比喻低劣的、无病呻吟的诗文。 | 清 钱谦益《〈范玺卿诗集〉序》:“今也生乎百世之下,欲以其蝇声蛙躁,追配古人,俪然以李杜相命,浸假而膏唇拭舌,訾议其短长,蜉蝣撼大树,斯可为一笑已矣。” |
| shēng míng hè yì声名赫奕 | 赫奕:显耀盛大的样子。名声显赫。 | 宋·陆游《送襄阳郑帅唐老》诗:“声名赫奕动夫子,家世富贵连椒房。” |
| xū shēng dòng xià虚声恫吓 | 虚声:假装出一种声势。用虚张声势来恐吓别人。 |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28章:“张勋所谓‘谁敢造反我就去打谁’的一句豪语,不过虚声恫吓,他未尝不知道他的辫子军……并不善于冲锋陷阵。” |
| tóng shēng zhī yìng同声之应 | 应:应和。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 朱自清《白采的诗——羸疾者的爱》:“这里深入显出的工夫,使这样奇异的主人公能与我们亲近,让我们逐渐的了解他,原谅他,最后和他作同声之应。” |
| jì rán wú shēng寂然无声 | 寂静没有声音。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1卷:“这些和尚是山野的人,收了这残盘剩饭,必然聚吃一番,不然,也要收拾家火,为何寂然无声?” |
| shēng zhèn lín mù声振林木 | 形容歌声或乐器声高亢宏亮。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
| āi shēng tàn qì哀声叹气 | 指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叹息。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8卷:“终日他没心没想,哀声叹气。” |
| pāo shēng xuàn qiào抛声衒俏 | 衒:炫耀,卖弄。指故意高声卖弄风骚。 | 《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本妇也在门首抛声衒俏。” |
| xiū shēng měi yù休声美誉 | 休:美好。美好的声誉。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回:“陈留王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 |
| yí shēng yú jià遗声馀价 | 指前人死后在社会上流传的声誉和评价。 | |
| shēng míng xuǎn hè声名烜赫 | 烜赫:形容声名或气势很盛。名声显赫。 | 唐·韩偓《与吴子华侍郎同年玉堂同直怀恩叙恳因成长句四韵兼呈诸同年》:“声名烜赫文章士,企紫雍容富贵身。” |
| shēng shì xūn zhuó声势熏灼 | 熏灼:比喻气焰逼人。指声威气势逼人。 |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四卷:“当何珅声势熏灼,举朝无一人敢于纠劾,曹锡宝独能抗辞执奏,不愧诤臣。” |
| shēng shì xuǎn hè声势烜赫 | 声势:声威气势;烜赫:显耀盛大。声势显耀盛大。 | 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第一卷:“有文觉禅师者出都,声势烜赫,骑从如云,道出袁浦,兖豫二州方便大僚率属郊迎恐后。” |
| hān shēng rú léi鼾声如雷 | 鼾:熟睡时的鼻息声。形容熟睡时鼾声很大。 | 清 李汝珍《镜花缘》:“各去睡了,不多时,酣声如雷。” |
| yāo shēng guài qì妖声怪气 | 说话腔调妖里妖气,姿态怪异而轻佻。 | |
| hāi shēng tàn qì咳声叹气 | 因忧伤、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 《负曝闲谈》第六回:“江裴度无法,只得咳声叹气的出得行门,偏偏包车夫又不知去向,把他恨得跺脚。” |
| chuāi gǔ tīng shēng揣骨听声 | 原指旧时相法之一种。不相其面,而摸其骨骼,听其语声,以判贵贱。后以喻牵强附会,妄加评判。 | 宋·彭乘《墨客挥犀》卷一:“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为佳画。此又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 |
| xiāo shēng liǎn jì销声敛迹 | 犹言销声匿迹。 |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1卷:“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 |
| fēng shēng mù sè风声目色 | 声:歌舞;色:女色。指纵情声色。 | 唐·张鷟《朝野佥载》第二卷:“殿中侍御史王旭括宅中别宅女妇,风声目色。” |
| dà shēng jí hū大声疾呼 | 疾:急。急切地大声呼喊;以引起注意或警觉。现多指就某一问题向社会发出了强烈的呼吁。 | 唐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 |
| yuàn shēng yíng lù怨声盈路 | 怨恨之声充满道路。形容不满情绪十分普遍。 | 《魏书·高肇传》:“肇既当衡轴,每事任己,本无学识,动违礼度,好改先朝旧制,出情妄作,减削封秩,抑黜勋人。由是怨声盈路矣。” |
| zhèng wèi zhī shēng郑卫之声 | 郑卫: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 汉·刘向《新序·杂事》:“寡人今日听郑卫之声,呕吟感伤,扬激楚之遗风。” |
| āi shēng tàn qì唉声叹气 | 唉声:叹气声;因伤感忧闷、苦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也写作“哀声叹气”、“嗳声叹气”。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我看你脸上一团私欲愁闷气色,这会儿子又唉声叹气,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 |
| dà hè yī shēng大喝一声 | 喝:大声喊叫。大叫让对方震惊或猛醒。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那旗人大喝一声道:‘滚你的吧!这里又没有谁给我借钱,要你来装这些穷话做甚么!’” |
| màn shēng xì yǔ慢声细语 | 形容说话时声音轻柔。 | 罗广斌《红岩》第12章:“老大哥看出牢房里只剩他两人时,就慢声细语地问他。” |
| qiǎo rán wú shēng悄然无声 | 悄然:寂静无声的样子。静悄悄的,听不到一点声音。 | 唐 白居易《琵琶行》诗:“东舟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
| nì jì xiāo shēng匿迹销声 | 指隐藏进来或不公开露面。 |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一:“家生避地,亦到锦江,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匿迹,惟恐人知。” |
| cū shēng cū qì粗声粗气 | 指人说话嗓门很粗。 |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11回:“用枪指着他,粗声粗气地说:‘狗汉奸,你糟害老百姓,杀咱八路军,咱们县上批准了,今天执行你。’” |
| jīn shēng yù rùn金声玉润 | 比喻文章气韵优美。 | 东汉 班固《东都赋》:“玉润而金声。” |
| 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同声相应 | 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 《周易 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
| zhì dì jīn shēng掷地金声 | 金:钟罄之类的乐器。比喻文章词藻优美。 | 《晋书 孙绰传》:“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
| shēng yù dà zhèn声誉大振 | 声望、名誉大大提高。 | |
| yù yán wú shēng欲言无声 | 形容想说又说不出来。 | 冰心《最后的安息》:“猛然看是惠姑,眉眼动了几动,只显出欲言无声欲哭无泪的样子。” |
| wú shēng wú xiù无声无臭 | 臭:气味。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 《诗经 大雅 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
| shēng shēng shì zhǎng声生势长 | 声:声誉;势:权势。声望越高,势力越大。 | 唐·韩愈《曹成王碑》:“法成令修,治出张施,声生势长。” |
| zhòng kǒu tóng shēng众口同声 | 大家所说的都一样。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59回:“但见朱仙镇上的百姓,一路携老挈幼,头顶香盘,挨挨挤挤,众口同声攀留元帅,哭声震地。” |
| gē shēng rào liáng歌声绕梁 | 绕:回旋;梁:房屋的大梁。歌声回旋于房梁之间。形容歌声优美动听。 | 《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
| chí shēng zǒu yù驰声走誉 | 名声传扬。 | 明·袁宏道《钦叔阳秀才》:“三代而下,尽是此一种人,驰声走誉,比善人有恒,更觉完美。” |
| shēng qì xiāng tóu声气相投 | 指朋友间思想一致,性情投合。 | 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9回:“自然是声气相投,定行见用于世,各着功名,可胜欣赏。” |
| tóng shēng yī cí同声一辞 | 犹言众口一辞。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 清·陈确《死节论》:“何至使八百诸侯同声一辞,冠带之伦服膺新命!” |
| tūn shēng rěn qì吞声忍泣 | 吞声:有话不敢说出来。流泪入口,不敢哭出声响。形容无声地悲泣。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段氏》:“我所以吞声忍泣者,为无儿耳。” |
| yú shēng sān rì余声三日 | 语出《列子·汤问》:“(韩娥)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后因以“余声三日”形容乐声余韵无穷,不绝于耳。 | 语出《列子·汤问》:“(韩娥)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
| yóu guāng yáng shēng游光扬声 | 流传荣誉,播扬名声。 | 清·钱谦益《吴中名贤表扬续议》:“列郡之中,亦有弓旌贲及,著作繁富,游光扬声,倾动海内者矣。” |
| ài shēng tàn qì嗳声叹气 | 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薛蟠急得说又不好,劝又不好,打又不好,央告又不好,只是出入嗳声叹气。” |
| bǎi zhuàn qiān shēng百啭千声 | 形容鸟鸣声婉转多样。 | 宋 欧阳修《画眉鸟》诗:“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
| gǒu mǎ shēng sè狗马声色 | 良犬、骏马、音乐、女色。借指穷奢极侈的享乐。 | 宋·张孝祥《宣州新建御书阁记》:“谓虽极天下之贵,而退朝燕息,从容娱乐者,独在于是,狗马声色技巧之奉,不皇及也。” |
| qì duàn shēng tūn气断声吞 | 气出不来,话说不出。形容极度忧伤失望。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
| bù shēng bù kēng不声不吭 | 吭:出声。不说话,不出声。 |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他不声不吭,唿地豁开人,带着一股风直向工程队对部走去。” |
| bēi shēng zài dào悲声载道 | 指哀伤呼叫之声充满道路。形容苦难深重。 | 太平天国 洪秀全《誓师檄文》:“妇叹童呼,悲声载道;酷刑厚敛,怨气冲天。” |
| xiǎng bù cí shēng响不辞声 | 响:回声。回响不能离开声音。比喻荣誉从实际作为得来。 | 汉·刘向《说苑·杂言》:“响不辞声,鉴不辞形,君子正一,而万物皆成。” |
| mò bù zuò shēng默不作声 | 一句话也不说。 | 朱自清《不知道》:“固然他有时也可以‘默不作声’,有时也可以老实答道,‘不能奉告’或‘不便奉告’。” |
| shēng qiú qì yìng声求气应 | 应:应和,共鸣;求:寻找。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 《周易 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出而万物睹。” |
| yī shǒu dú pāi,suī jí wú shēng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 疾:急速,猛烈。比喻一个人或单方面的力量难以办事。 | 《韩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
| yí shēng yú jià遗声余价 | 指前人死后在社会上流传的声誉和评价。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名实》:“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 |
| tūn shēng rěn qì吞声忍气 | 吞声:不敢出声;忍:忍耐。形容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敢出声。 | 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
| shēng xī wèi dàn声希味淡 | 指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名声。有曲高和寡,不为人知之意。 | 清 蒋士铨《空谷香 哄笺》:“人间声希味淡半世间,分明唤我返白雪。” |
| zhì dì yǒu shēng掷地有声 | 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 | 《晋书 孙绰传》:“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
| sǐ shēng huó qì死声咷气 | 大声嘶喊、哭叫。 | 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听不的他死声咷气,恶叉白赖。” |
| bǐ jiān qí shēng比肩齐声 | 比喻地位、声望相等或相近。 | 《三国志·吴书·吾粲传》:“虽起孤傲,与同郡陆逊、卜静等比肩齐声矣。” |
| tūn shēng rěn lèi吞声忍泪 | 形容强忍悲伤。 | 《敦煌曲子词·破阵子》:“迢递可知闺阁,吞声忍泪孤眠。” |
| tóng shēng tóng qì同声同气 | 见“同声共气”。 | 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四回:“故小弟要进京里寻个知己,代他干营,好来任这海关监督,这时同声同气,才好做事。” |
| yù shēng diào shì鬻声钓世 | 犹言沽名钓誉。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 |
| yuàn shēng mǎn dào怨声满道 | 道:道路。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人民群众普遍强烈不满和怨恨。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李固传》:“前孝安皇帝内任伯荣、樊丰之属,外委固广、谢恽之徒,开门受赂,署用非次,天下纷然,怨声满道。” |
| mái shēng huì jì埋声晦迹 | 犹销声匿迹。 | 《南史·萧修传》:“修静恭自守,埋声晦迹。” |
| fù ěr shè shēng附耳射声 | 谓传闻异辞,捕风捉影。 | 清·钱谦益《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公神道碑》:“陵谷迁移,忘注芜没,郢书燕说,附耳射声。” |
| yīng shēng qī rén英声欺人 | 指非凡人物逞才欺世。 | 明 李攀龙《〈唐诗选〉序》:“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杂长语,英声欺人耳。” |
| fēng shēng hè lì风声鹤唳 | 唳:鹤鸣声。风吹的响声和仙鹤的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 唐 房玄龄《晋书 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
| huì shēng zhuàng wù绘声状物 | 绘:描摹,形容;状:描摹。对事物的描绘。 |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27篇:“《三侠五义》及其续书,绘声状物,甚有平话习气。” |
| léi shēng dà,yǔ diǎn xiǎo雷声大,雨点小 | 比喻做起事来声势造得很大,实际行动却很少。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28卷:“雷声甚大,雨点全无。” |
| yǎ què wú shēng雅雀无声 | 形容静默之极。雅,“鸦”的古字。 | 《廿世纪女界文明灯》弹词:“文樱宣读报告,台下静听,一时雅雀无声的,但闻时钟叮当。” |
| rǔ shēng rǔ qì乳声乳气 | 形容说话声音象小孩子那样尖细。 | |
| hān shēng rú léi酣声如雷 | 酣:通“鼾”,熟睡时的鼻息声。形容熟睡时鼾声很大。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7回:“各去睡了,不多时,酣声如雷。” |
| dī shēng xià qì低声下气 | 形容说话时恭顺卑微的样子。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95回:“这里只苦了袭人,在宝玉跟前低声下气的伏侍劝慰。” |
| yàn guò liú shēng雁过留声 | 比喻留名声于身后。 | |
| shě shí tīng shēng舍实听声 | 不察实际,只听虚名。 | 汉·王符《潜夫论·实贡》:“周显拘时,故苏秦;燕哙利虚誉,故让子之;皆舍实听声,呕哇之过也。” |
| jiāo shēng jiāo qì娇声娇气 | 形容说话娇滴滴的声气。 | 鲁迅《热风 随感录二十五》:“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 |
| dōng shēng xī jī东声西击 | 犹言声东击西。扬言要攻此方,实际却攻彼方。 | 明·李东阳《喻战送李永敷南归》:“子知战乎……神出鬼没,东声西击,变化而无常者,用也。” |
| tūn shēng yǐn hèn吞声饮恨 | 谓抱恨无言。语本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 语出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
| dà fàng bēi shēng大放悲声 | 放声痛哭。形容非常伤心。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4回:“宝钗走到跟前,见凤姐已经停床,便大放悲声。” |
| yǒu shēng wú qì有声无气 | ①形容人气息奄奄。②形容说话无精打采。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一:“王禄多说了几句话,渐渐有声无气,挨到黄昏,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呜呼哀哉,伏维尚飨。” |
| zhèng sè lì shēng正色厉声 | 态度严正,言辞严厉。 | 明·方孝孺《王彪之》:“众情疑惧方若锋刃之迫肤,而能处之从容,正色厉声决以大事,非勇者不能也。” |
| xū zhāng shēng shì虚张声势 | 假装出强大的气势。虚:虚假;张:张扬。 | 唐 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淄青、恒冀两道,与蔡州气类略同,今闻讨伐元济,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自保无暇,虚张声势,则必有之。” |
| tān shēng zhú sè贪声逐色 | 贪爱歌舞,追求女色。形容生活放荡。 | 《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始从怀妊至孾婴孩,长得身躯六尺才;弃德背恩行不孝,贪声逐色纵心怀。” |
| xiān shēng hòu shí先声后实 | 声:声势;实:实力。比喻先用声势挫折敌方士气,然后交战。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 |
| jīn shēng yù sè金声玉色 | 比喻人的坚贞品格和操守。 | 《尚书大传》第四卷:“千七百七十三诸侯,皆莫不磬折玉音,金声玉色。” |
| huān shēng xiào yǔ欢声笑语 | 欢乐的说笑声。 | |
| zuò jīn shí shēng作金石声 | 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优美,音调铿锵。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 |
| tōu shēng xì qì偷声细气 | 轻声轻气。 |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题叙:“啥话?看你偷声细气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