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山的成语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mǎ rù huá shān马入华山 | 《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后因以“马入华山”表示天下太平,不再打仗。 | 《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
| bīng shān nán kào冰山难靠 | 比喻不能长久的权势,难于依靠。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君辈倚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辈得无失所恃乎?” |
| shān shuǐ xiāng lián山水相连 | 指边界连接在一起。 | |
| zhěn shān bì jiāng枕山臂江 | 谓依山傍水。 | 宋·王应麟《玉海·地理·州镇》:“庆元据会稽之东,枕山臂江,负溟渤,控扶桑。” |
| xiù shuǐ míng shān秀水明山 | 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 宋 黄庭坚《蓦山溪 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
| huí shān dǎo hǎi回山倒海 | 形容力量和气势极强大,能压倒一切。 | 北齐 魏收《魏书 高闾传》:“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骑数十万南临瓜步,诸郡尽降。” |
| lè shuǐ lè shān乐水乐山 | 乐:喜爱,爱好。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 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
| míng shān shèng chuān名山胜川 | 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 | 《晋书 孙统传》:“居职不留心碎务,纵意游肆,名山胜川,靡不穷究。” |
| ēn shān yì hǎi恩山义海 | 恩爱像高山一样重,情义像大海一样深。形容恩惠深,情义重。 | 宋·晁端海《卜算子》:“恩义重如山,情意深如海。假使黄金北斗高,这一分,何由买?” |
| chūn shān bā zì春山八字 | 八字:指眉毛。形容眉如春山秀美。 | 《剪灯余话·江庙泥神记》:“春山八字争妍媚,姨姨妹妹皆殊丽。” |
| chū shān quán shuǐ出山泉水 | 出山:比喻出仕。旧指做了官的人,就不象未做官时那样清白了。 | 唐·杜甫《佳人》诗:“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
| qīng shān yī fà青山一发 | 青山远望,其轮廓仅如发丝一样。形容极其遥远。也借指中原。 | 宋 苏轼《澄迈驿通潮阁》诗之二:“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
| shēn shān qióng gǔ深山穷谷 | 与山外距离远、人迹罕至的山岭、山谷。 | 《左传·昭公四年》:“其藏冰也,深山穷谷,固阴冱寒,于是乎取之。” |
| zhòng yú tài shān重于泰山 | 像泰山一样重。比喻意义很大或分量很重。泰山:我国名山;五岳之首。 |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 cáng zhū míng shān藏诸名山 | 见“藏之名山”。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着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
| tài shān běi dòu太山北斗 | 太山为五岳之首,北斗为众星所拱,故常用以比喻众所崇仰的人。 | 宋·施德操《北窗炙輠》上卷:“欧公在天下如太山北斗,伯修自揣何如,仅更作其序,何不识轻重也。” |
| shuǐ yuǎn shān yáo水远山遥 | 谓路程遥远。 | 宋·汪元量《忆秦娥》词之七:“心如焦。彩笺难寄,水远山遥。”元·关汉卿《哭存孝》第四折:“我避不得水远山遥,须有一个日头走到。” |
| shān qī gǔ yǐn山栖谷饮 | 栖息于山中,汲取山谷的泉水来喝。形容隐居生活。 | 《魏书 肃宗纪》:“其怀道丘园,昧迹版筑,山栖谷饮,舒卷从时者,宜广戋帛,缉和鼎饪。” |
| shān zōu hǎi shì山陬海澨 | 山隅和海边。泛指荒远的地方。 | 清·王晫《今世说·德行》:“宦辙所至,山陬海澨,有以读书能为文者,必枉车骑过之。” |
| dàng hǎi bá shān荡海拔山 | 摇动大海,拔起高山。形容人的力气非常大。 | |
| bá shān gài shì拔山盖世 | 拔山:把山拔起来。引申为力大无比。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 dāo shān jiàn shù刀山剑树 |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 《阿含经 九众生居品》:“设罪多者当入地狱,刀山剑树,火车炉炭,吞饮融铜。” |
| mí shān gèn yě弥山亘野 | 满山遍野。 | 宋·洪迈《容斋随笔·王蕊杜鹃》:“二花在江东弥山亘野,殆与榛莽相似。” |
| shēn shān dà zé深山大泽 | 泽:湖泊。深邃的山野和广阔的湖泽。引申为穷乡僻壤。比喻诗文境界深远恢弘。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23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 |
| zhì zhě lè shuǐ,rén zhě lè shān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 乐:爱好。智者爱好水,仁者爱好山。比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好。 | 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
| zhòng shān fù shuǐ重山复水 | 谓山峦重迭,水流盘曲。 | 宋·林逋《风水洞》诗:“平昔常闻风水洞,重山复水去无穷。” |
| shān míng gǔ yìng山鸣谷应 | 形容回音响亮;也比喻此鸣彼应;互相配合。 | 宋 苏轼《后赤壁赋》:“戛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余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
| yóu shān wán shuǐ游山玩水 | 山、水:指风景。游览和观赏山水风景。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韶州云门山文偃禅师》:“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曰:‘游山玩水去。’” |
| dōng shān fù qǐ东山复起 | 同“东山再起”。 | 明·张煌言《祭建国公郑羽长鸿逵文》:“悬拟壮猷,东山复起。夫何讣闻,遽骑箕尾?” |
| qiān shān wàn shuǐ千山万水 | 形容山水很多。比喻路途艰险、遥远。 | 唐 宋之问《至端州驿见杜审言沈佺期题壁慨然成咏》诗:“岂意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 |
| xié shān chāo hǎi挟山超海 | 挟:挟持,夹着;刱:超越,跨过。夹着泰山跨越北海。比喻做绝对办不到的事。 |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
| rì bó xī shān日薄西山 | 薄:迫近;西山:泛指西边的高山。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 东汉 班固《汉书 扬雄传》:“临汨罗而自损兮,恐日薄于西山。” |
| hào lìng rú shān号令如山 | 指军令严肃,不容更改。 | 《宋史 岳飞传》:“岳节使号令如山,若与之敌,万无生理,不如往降。” |
| shān jī yìng shuǐ山鸡映水 | 山鸡映水起舞。比喻自我欣赏。 |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第三卷:“山鸡爱其羽毛,映水则舞。魏武时,南方献之,帝欲其鸣舞而无由。公子黄舒令置大镜其前,鸡鉴形而舞不知止。” |
| bīng shān yì dǎo冰山易倒 | 冰山遇到太阳就消溶,容易倒塌。比喻不能长久依赖的靠山。 | 《蝴蝶媒》第十三回:“那越公虽待我不薄,奈他年寿无多,冰山易倒,未可久留。” |
| shèn lóu shān shì蜃楼山市 | 蜃:大蛤蜊。比喻虚幻夸诞的事物或虚无飘渺的事物。 | 清·方以智《东西均·扩信》:“虚中见实,实中见虚,蜃楼山市,龙女施珠。” |
| hǎi yuē shān méng海约山盟 | 见“海誓山盟”。 | 宋·欧阳修《解仙佩》:“问海约山盟何时,镇教人,目断魂飞。” |
| sǐ zhòng tài shān死重泰山 | 比喻死得光荣。 | 语出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 shān róng hǎi nà山容海纳 | 形容胸怀宽广,能象山谷和大海一样容物。 | 唐·欧阳詹《送张尚书书》:“以尚书山容海纳,则自断于胸襟矣,岂在攸攸八行尺牍进退于人乎?” |
| shuǐ mǎn jīn shān水满金山 | 见“水漫金山”。 | 鲁迅《坟·论雷峰塔的倒掉》:“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寻夫,于是就水满金山。” |
| duī jī chéng shān堆积成山 | 东西堆积得像山一样。形容极多。 |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目前的历史转变时期,问题堆积成山,工作百端待举,加强党的领导,端正党的作风,具有决定的意义。” |
| zhí fǎ rú shān执法如山 | 执行法令像山一样不可动摇。形容执法严厉。 | 清 李绿园《歧路灯》:“本道言出如箭,执法如山,三尺法不能为不肖者宥也。” |
| hǎi fèi shān yáo海沸山摇 | 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同“海沸山裂”。 | 明 无名氏《那吒三变》第三折:“小圣啸起大风,刮的来天昏地暗,海沸山摇。” |
| yú shān yuè hǎi逾山越海 | 越过山海。谓长途跋涉。 | 《南齐书·高帝纪上》:“人迹罕至者,莫不逾山越海,北面称蕃。” |
| yīn gǔ qiàn shān堙谷堑山 | 见“堑山堙谷”。 | 郭沫若《宿楚雄》诗:“堙谷堑山通缅藏,经天纬地造蓬莱。” |
| yào shān yào shuǐ乐山乐水 | 乐:喜爱,爱好。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 《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
| shān bāo hǎi róng山包海容 | 比喻器量宏大,胸襟开阔。 | 宋·释惠洪《韩廉使奉御赞》:“究其心胸,山包海容,表里不隔,八窗玲珑。” |
| guàn shān dài lì冠山戴粒 | 冠山:把山当帽子,比喻大。戴粒:用头顶粒,比喻小。形容大小虽异,但各适其适。 | 《文艺类聚》卷九七引《苻子》:“彼之冠山,何异乎我之戴粒也。” |
| jǐn xiù jiāng shān锦绣江山 | 形容美好的国土 | 元 白朴《梧桐雨》第二折:“统精兵直指潼关,料唐家无计遮拦,单要抢贵妃一个,非专为锦绣江山。” |
| shuǐ màn jīn shān水漫金山 | 神话故事。金山,在江苏省镇江市。 | 《白雪遗音·马头调·雷峰塔》:“金山寺里法海一见许仙,面带妖色,不放下山。怒恼白蛇,忙唤青儿,带领着虾兵蟹将,这才水漫金山。” |
| shēn shān cháng gǔ深山长谷 | 见“深山穷谷”。 | 宋·曾巩《南轩记》:“此吾之所以于内者,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 |
| qīng shān lǜ shuǐ青山绿水 | 泛称美好山河。 | 宋 张端义《贵耳集》下卷:“在夷陵,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 |
| diào hǔ lí shān调虎离山 | 设计让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头。比喻用计谋引诱对方离开原来有利的地势。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53回:“我是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出来争战。” |
| kāi shān bí zǔ开山鼻祖 | 比喻一个学术流派、技艺的开创者。 | 孙犁《关于中篇小说》:“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中国中篇小说的开山鼻祖。” |
| yuán xué huài shān猿穴坏山 | 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造成大灾祸。 | 汉·孔融《临终》诗:“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
| shān kū shí sǐ山枯石死 | 极言年代久远。 | 明·刘基《沁园春》词:“任龙蛇歌怨,桑榆烟尽,山枯石死,毕竟何成。” |
| jiāng shān yì gǎi,běn xìng nán y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 江山:山川,河流;移:改变。改变人的本性比改变自然面貌还困难。强调人的习性是很难改变的。 | 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可不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
| guān zhě rú shān观者如山 | 形容观看人数众多。 | 唐·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
| tī shān jià hè梯山架壑 | 形容登山涉险历经艰辛。 | 晋·陆机《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莫不梯山架壑,镪负来归。” |
| 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泰山不让土壤 | 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史记·李斯无传》:“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
| zhǔ jiá kàn shān拄颊看山 | 同“拄笏看山”。 | 宋·范成大《次胡经仲知丞赠别韵》:“先生有道抗浮云,拄颊看山意最真。” |
| zhěn shān jīn hǎi枕山襟海 | 靠山依海。 |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古榆关》:“本朝武宁王徐达经略北边,谓是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 |
| wàn shuǐ qiān shān万水千山 | 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 宋 宋徽宗《燕山亭 见杏花作》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
| guān shān tiáo dì关山迢递 | 关:关隘;迢递:遥远的样子。指路途遥远。 | 明·王世桢《鸣凤记》第八出:“贤弟!无限别情,不胜凄怆,关山迢递,后会难期。” |
| shòu bǐ nán shān寿比南山 | 南山:指秦岭终南山。旧时比喻长寿。 | 《诗经 小雅 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 |
| yī shān bù cáng èr hǔ一山不藏二虎 | 比喻两人不能相容。 | 欧阳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点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这是他太狂妄。” |
| qì tūn hé shān气吞河山 | 吞:吞掉。气势可以吞没高山和大河。形容气势、气魄很大。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1章:“称颂他如何在战场上横刀跃马,气吞河山,大旗指处,悍贼披靡。” |
| mù mèi shān guǐ木魅山鬼 | 魅:物老成精。指山林的鬼怪。 | 南朝·宋·鲍照《芜城赋》:“木魅山鬼,野鼠城狐。” |
| míng shān shèng shuǐ名山胜水 | 见“名山胜川”。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4卷:“从来天子建都之处,人杰地灵,自然名山胜水,凑着赏心乐事。” |
| ēn zhòng qiū shān恩重丘山 | 恩:恩惠。恩情像高山一样厚重,形容恩义极为深重。 | 宋 陈亮《谢曾察院启》:“上下交攻,命危丝发;是非随定,恩重丘山。” |
| shān jī bō wěi山积波委 | 谓堆积如山高,如波涛重迭。形容数量极多。 | 宋·文莹《玉壶清话》第三卷:“后邀钜货于楼,山积波委,岁入万计。” |
| lěi tǔ zhì shān累土至山 | 比喻由小到大,积少成多。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九十卷:“累丝至疋,累土至山,累业至圣,累灵至真,故万里之涉累足乃达。” |
| xún shān wèn shuǐ寻山问水 | 寻:探求。游山玩水。 | 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二折:“只待要说古谈今,寻山问水,傍柳穿花,那里也修身正己,利民润物,治国齐家。” |
| wū shān luò shuǐ巫山洛水 | 巫山: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指巫山神女与洛水女神或男女欢会。 | 清·纪昀《滦阳续录·江南举子》:“自是夜半恒至,妖媚冶荡,百态横生,举子以为巫山洛水,不是过也。” |
| rú rù bǎo shān kōng shǒu huí如入宝山空手回 | 宝山:聚藏宝物的山。比喻本来会有很大的收获,结果一无所获。 | 元·杨显之《酷寒亭》楔子:“正是当权若不行方便,如入宝山空手回。” |
| yún yǔ wū shān云雨巫山 | 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后称男女欢合。 | 战国楚 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
| zuì shān tuí dǎo醉山颓倒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行。’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后以“醉山颓倒”形容醉态。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
| huá wū shān qiū华屋山丘 | 壮丽的建筑化为土丘。比喻兴亡盛衰的迅速。 | 三国 魏 曹植《箜篌引》:“生在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
| 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yī jiù yǒu chái shāo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 | 比喻能保留最根本的条件,其他问题就可得到解决。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二回:“身子是根本,俗语说的:‘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 |
| zuì yù tuí shān醉玉颓山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后以“醉玉颓山”形容男子风姿挺秀,酒后醉倒的风采。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宋·秦观《满庭芳》词:“相如,方病酒,一觞一咏,宾有群贤。便扶起灯前,醉玉颓山。 |
| tā shān gōng cuò他山攻错 | 比喻拿别人的长处,补救自己的短处。 | 《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
| nán shān zhī shòu南山之寿 | 南山:终南山。寿命像终南山那样长久。 | 《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 |
| xié tài shān yǐ chāo běi hǎi挟泰山以超北海 | 挟:夹持;超:跨过。夹着泰山跨过北海。比喻绝对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
| yù shān qīng tuí玉山倾颓 | 玉山:比喻人的身形美好。比喻喝醉酒后身体摇摇欲坠的样子。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朱因竟日饮,遂不觉玉山倾颓,伏几醺睡。” |
| shēng shān cǎi zhū升山采珠 | 到山上去采珍珠。比喻办事的方向、方法错误,一定达不到目的。 | 《后汉书·刘玄传》:“兴化致理,譬犹缘木求鱼,升山采珠。” |
| 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gù néng chéng qí dà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 让:推辞,拒绝。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秦·李斯《上书秦始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
| féng shān kāi lù逢山开路 | 形容不畏艰险,在前开道。 | 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楔子:“傍边转过一个壮士,一臂扶轮,一手策马,逢山开路,救出赵盾去了。” |
| shān fù zhěng zhuāng山复整妆 | 明月高悬,青山辉映,更为秀丽,如同重整妆饰。 | |
| rù bǎo shān ér kōng huí入宝山而空回 | 宝山:聚藏宝物的山。进入满藏宝物的山间却空着手而回来。比喻虽遇到了很好的机会,却一无所得。 | 《先拨志始》卷下:“在婿固不敢厚望,入宝山而空回,想岳亦不能忘情也。” |
| shān zǒu shí qì山走石泣 | 泣:哭泣。山在移动,石头也哭泣。比喻暴政将要灭亡。 |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桀时泰山,山走石泣。” |
| wū shān luò pǔ巫山洛浦 | 巫山:指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洛浦:洛水之滨。传说中有洛水女神,三国魏曹植渡洛水时,因感战国楚宋玉对楚王与神女事,遂作《洛神赋》。后以“巫山”、“洛浦”二典合用,指巫山神女和洛水女神,也指男女幽会。亦作“巫山洛水”。参见“巫山云雨。” | 巫山:指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洛浦:洛水之滨。传说中有洛水女神,三国魏曹植渡洛水时,因感战国楚宋玉对楚王与神女事,遂作《洛神赋》。后以“巫山”、“洛浦”二典合用。 |
| mù huài shān tuí木坏山颓 | 木:梁木。山:指泰山。颓:倒下。梁木折坏,泰山崩倒。比喻德高望重的人死去。亦作“泰山梁木”。 | 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103首:“今年闻委化之信,凡在士林,靡不异声同叹……有如木坏山颓。” |
|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不识庐山真面目 | 庐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 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 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gù néng chéng qí gāo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 | 让:推辞,拒绝。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清·张岱《岱志》:“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未到泰山者,泰山壁立千丈,不藉寸土,栉沐甚净。” |
| chē dào shān qián bì yǒu lù车到山前必有路 | 比喻到时候总有办法可想。 | 高玉宝《高玉宝》第四章:“高大哥,‘车到山前必有路’,‘老天爷不会饿死睡家鸟’的。” |
| nán shān yǐn bào南山隐豹 | 隐:隐伏。比喻隐居山林不仕的贤人。 | 《列女传·贤明·陶答子妻》:“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 |
| wén sī fù shān蚊思负山 | 负:担负。比喻力量虽微却愿担负重任。 |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第四卷:“予不自揣,蚊思负山,欲取郦注从而疏之。” |
| yī yè zhàng mù,bù jiàn tài shān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 《鹗冠子 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
| jī shuǐ wéi shān,jī shuǐ wéi hǎi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 把土堆起来可以成山,把水蓄起来可以成海。比喻积少成多。 | 《荀子·儒效》:“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
| rù bǎo shān ér kōng shǒu huí入宝山而空手回 | 宝山:聚藏宝物的山。进入满藏宝物的山间却空手回来。比喻虽然遇到了很好的机会,却毫无所得。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离世间品》下卷:“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