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白的成语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bái mó zuǐ pí白磨嘴皮 | 指说了一些无用的话,不能说动对方。 | |
| bái shǒu bù yú白首不渝 | 渝:改变。白头到老也不变。形容人一生忠诚、坚定。 | 《梁书 何点传》:“新除侍中何点,栖迟衡泌,白首不渝。 |
| jīng bái zhī xīn精白之心 | 精白:精纯洁白。指纯洁的心。 | 汉·桓宽《盐铁论·讼贤》:“二公怀精白之心,行忠正之道。” |
| bái hè liàng chì白鹤晾翅 | 太极拳的一个拳式,动作像站定的白鹤张开翅膀晾着 | |
| yā dǎo yuán bái压倒元白 | 元、白:指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用来比喻作品胜过同时代有名的作家。 |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我今日压倒元白。” |
| chóu rén xiāng jiàn,fèn wài míng bai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 指当敌对的双方相逢时,彼此对对方都格外警觉和敏感。 | 元 李致远《还牢末》第四折:“可不道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
| diān dǎo hēi bái颠倒黑白 | 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故意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 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章 怀沙》:“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
| bái bì wú xiá白璧无瑕 | 璧:古代玉器;扁圆形;中间有孔;瑕:玉表面的斑痕。洁白的玉器上没有一点斑痕。比喻人或事物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3卷:“问:‘不曾博览空王教略,借玄机试道看。’师曰:‘白璧无暇,卞和刖足。’” |
| qiān yì zhī qiú,fēi yī hú zhī bái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 | 镒:古代重量单位,1镒=20两;裘:皮衣。价值千金的皮衣不是一只狐狸腋下白毛制成。比喻治理国家需要众多贤才的力量。 | 战国·宋·墨翟《墨子·亲士》:“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
| pī hóng pàn bái批红判白 | 批:削;判:分开;红、白:指花卉。嫁接花木。 | 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李氏仁丰园》:“今洛阳良工巧匠,批红判白,接以他木,与造化争妙,故岁岁益奇。” |
| chì kǒu bái shé赤口白舌 | 赤:火红色。形容言语恶毒,出口伤人。 | 唐 卢仝《月蚀》诗:“鸟为居停主人不觉察,贪向何人家,行赤口毒舌,毒虫头上却吃月,不啄杀。 |
| bái háo zhī cì白毫之赐 | 白毫:佛家称如来的32相之一。指供养僧徒之物。 | 《佛藏经·了戒品》:“随顺法行,于白毫相百千亿分,不尽其一。” |
| yún zhōng bái hè云中白鹤 | 象云彩中的白鹤一般。比喻志行高洁的人。 | 《三国志·魏志·邴原传》裴松之注引《原别传》:“邴君所谓云中白鹤,非鹑鷃之网所能罗矣。” |
| bái rì yī xiù白日衣绣 | 衣:穿;绣:五彩制绣的官服。白天身着华贵官服,使人看见。旧时比喻富贵后还乡,向乡亲们夸耀。 | 汉·应劭《风俗通·怪神》:“(张辽)以二千石之尊过乡里,荐祝祖考。白日衣绣,荣羡如此。” |
| bái tóu rú xīn,qīng gài rú gù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 白头:老年;倾盖:停车,初见。有人相识到老还是不怎么了解,有人初次见面却一见如故。 | 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语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
| kōng kǒu shuō bái huà空口说白话 | 形容只是口头说说而没有事实证明或实际行动。 | 《旧唐书 宪宗本纪》:“凡好事口说则易,躬行则难。卿等既言之,须行之,勿空口说。” |
| cāng yán bái fà苍颜白发 | 颜:容颜。面容苍老,满头白发。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 kōng shǒu tào bái láng空手套白狼 | 徒手抓住白狼。指无本买卖。 | 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我们都是急性子,无利不起早,讲究的是空手套白狼。” |
| hóng yán bái fà红颜白发 | 颜:面容,脸色。头发花白,面色红润。形容老年人身体健康。指红颜少女和白发老翁 | 明·张伯纯《收江南·寿康对山太史》曲:“看了这红颜白发老风流,觑的那今来古往似蜉蝣。” |
| yáng chūn bái xuě阳春白雪 | 阳春;白雪:是战国时代楚国的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 战国 楚 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 |
| yī yán jì chū,rú bái rǎn zào一言既出,如白染皂 | 皂:黑色。话一出口,如同白底染上黑色。比喻话一出口,就不能更改收回。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5回:“何出此言,大将军一言既出,如白染皂。” |
| yī chàng xióng jī tiān xià bái一唱雄鸡天下白 | 公鸡一叫,天就亮了。形容东方破晓,长夜宣告结束。指真相大白。 | 唐·李贺《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鸣呃。” |
| bái gǔ zài ròu白骨再肉 | 白骨上再生出肉来。比喻起死回生。 | 唐 张文成《游仙窟》:“十娘怜悯客人,存其死命,可谓白骨再肉,枯树重花。 |
| bái xuě ái ái白雪皑皑 | 皑皑:洁白的样子,多用来形容霜雪。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 | 冰心《再寄小读者》:“白雪皑皑,山顶上悬着一钩淡黄色的新月。” |
| zhǐ zào wéi bái指皁为白 | 谓混淆黑白,颠倒是非。 | |
| bù wèn zào bái不问皂白 |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 郁达夫《沉沦》五:“太阳已经起来了。他不问皂白,一直的往东走去。” |
| bái dāo zǐ jìn,hóng dāo zǐ chū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 指要杀人见血、动手拼命。红刀子:带血的刀子。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不和我说别的还可;再说别的,咱们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 |
| bù wèn qīng hóng zào bái不问青红皂白 |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何况这回巡捕做了原告,自然不问青红皂白,要惩办被告了。” |
| huáng máo bái wěi黄茅白苇 | 连片生长的黄色茅草或白色芦苇。形容齐一而单调的情景。 | 宋·苏轼《答张文潜书》:“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则王氏之同也。” |
| lǐ bái táo hóng李白桃红 | 桃花红,李花白。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 | 唐·羊士谔《山阁闻笛》诗:“李白桃红满城郭,马融闲卧望京师。” |
| píng bái wú gū平白无辜 | 清白无罪。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一回:“这样说,你竟是个平白无辜人了。” |
| jí chě bái liǎn急扯白脸 | 心里着急,脸色难看。形容非常焦急的神情。 | 老舍《离婚》六:“她把气咽下去,丈夫是好意,可是,何必那么急扯白脸的呀!” |
| huáng jī bái fàn黄齑白饭 | 指粗恶的饭食。 | 明·陈汝元《金莲记·焚券》:“风雨萧条,衡门暂留,黄齑白饭度春秋。” |
| fěn bái mò hēi粉白墨黑 | 以粉傅面、以黛画眉。谓女子修饰容颜。同“粉白黛黑”。 | 《战国策 楚策三》:“彼郑周之女,粉白墨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 |
| qīng kǒu bái shé青口白舌 | 指说话不知轻重,触犯忌讳。 | 洪深《五奎桥》第一幕:“这样的好风水,保桥还来不及呢!岂可青口白舌,轻易说拆去么?” |
| hùn xiáo hēi bái混淆黑白 | 混淆:混杂不清;使界限模糊。把黑的白的故意搅在一起。指有意制造混乱以颠倒是非。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杨震传》:“白黑溷淆,清浊同源。” |
| shēn qiè zhù bái深切著白 | 深刻而显明。同“深切著明”。 | 宋 司马光《与薛子立秀才书》:“观足下之文……深切著白,使其人果举而行之,则足下虽未得位,而泽固施于民矣。” |
| xīn guàn bái rì心贯白日 | 谓心地与太阳一般光明。极喻坦诚,磊落。 | 《晋书·宣帝纪》:“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 |
| wú xiá bái yù无瑕白玉 | 瑕:玉上的赤色斑点。洁白的美玉上没有一点疵斑。比喻人或事物完美无缺。 | 清·孔尚任《桃花扇·奇扇》:“得保住这无瑕白玉身,免不得揉碎如花貌。” |
| sān qīng sì bái三清四白 | 谓非常清白。 | |
| wū tóu bái mǎ shēng jiǎo乌头白马生角 | 比喻不可能出现的事。 | 《史记·刺客列传》:“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 |
| qǔ qīng pì bái取青媲白 | 以青配白,比喻诗文讲求对仗。 | 唐·柳宗元《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世之模拟窜窃,取青媲白,肥皮厚肉,柔筋脆骨。” |
| liǎng bìn bān bái两鬓斑白 | 两边鬓角头发花白。形容年老或操劳过度。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三章:“他关住门,立在脚地上,低倾下两鬓斑白的头颅,开始沉重地思考这新的使命。” |
| zuǐ qīng shé bái嘴清舌白 | 谓话说得明确清楚。 | 茅盾《子夜》八:“连这毛丫头也来放肆了……想烫坏我么?料想她也不敢,还不是有人在背后指使么?你给我一句嘴清舌白的回话。” |
| bái fà láng guān白发郎官 | 指直到年老也没晋升的人。 | 东汉·班固《汉武故事》:“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故老于郎署。” |
| bái tóu xiāng shǒu白头相守 | 指夫妻恩爱相守到老。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62回:“我的哥哥,奴承望和你白头相守,谁知奴今日死去也。” |
| bái rì jiàn guǐ白日见鬼 | 大白天见到鬼。原比喻官府里清闲、冷落。现多比喻不可能出现的事。 | 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第六卷:“在京师时有语曰:‘吏、勋、封、考,笔头不倒……工、屯、虞、水,白日见鬼。’” |
| chōu huáng duì bái抽黄对白 | 谓只求对仗工稳。 | 唐·柳宗元《乞巧文》:“眩耀为文,琐碎排偶,抽黄对白,啽哢飞走。” |
| qīng qīng bái bái清清白白 | 品行纯洁,没有污点,特指廉洁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4回:“古人曾也说的,‘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 |
| chún hóng chǐ bái唇红齿白 | 嘴唇红,牙齿白。形容人容貌俊美。 | 明·胡文焕《琼琚记·桑下戏妻》:“只见唇红齿白,桃花脸,绿鬓朱颜柳叶眉,因此不忍而去。” |
| hóng bái xǐ shì红白喜事 | 红事:吉利的婚嫁喜事用红色;又叫喜丧。白:丧葬事用白色。泛称婚丧之事。 | 清 钱泳《履园丛话 杂话 红白盛事》:“苏杭之间,每乎婚丧喜庆为红白事,其来久矣。” |
| bái shǒu xīng jiā白手兴家 | 形容原来无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出一番事业。同“白手起家”。 | 沙汀《记贺龙》十一:“联络参谋极力称赞这些同志都是白手兴家的能手。” |
| huáng yún bái cǎo黄云白草 | 形容边塞荒漠凄凉的景象。 | 唐·权德舆《赠老将》诗:“白草黄云塞上秋,曾随骠骑出并州。” |
| bái shǒu kōng quán白手空拳 | 形容手中一无所有。 | 清 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八回:“我从十几岁上,拿了一双白手空拳,和吴继之两个混;我们两个向没分家,挣到了一百多万。” |
| xū shì shàng bái虚室上白 | 室:比喻心;上:尚;白:明亮。指人能够清虚无欲,则道心就会自然生成。 | 唐·韦渠牟《商山四皓画图赞并序》:“虚室上白,玄门不关。” |
| xiāo sǔn bái rì消损白日 | 消:耗费;损:减;白日:时光。耗费时光。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符传》:“坐食嘉谷,消损白日。” |
| míng bái liǎo dàng明白了当 | 形容说话或做事干净利落。 | |
| zhī bái shǒu hēi知白守黑 | 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 | 先秦 李耳《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
| bái jū kōng gǔ白驹空谷 | 白驹:白色骏马,比喻贤能者。比喻贤能之人在野而不能出仕。后也比喻贤能者出仕而谷空。 | 《诗经 小雅 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
| bái rì zuò mèng白日作梦 | 比喻幻想不可能实现。同“白日做梦”。 | 刘绍棠《狼烟》二十二:“金镶玉走进舱去,嘻笑道:‘老昏君白日作梦,自以为是九五之尊,不肯有失万岁爷的身份,迎接一位七品县令。’” |
| bái fà xiāng shǒu白发相守 | 白头:头发白。指夫妻相爱相守一直到老 |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七卷:“但小女无瑕之玉被汝点破,端期白发相守,慎毋见弃可也。” |
| bái jiá lán shān白袷蓝衫 | 旧时士人的服装。亦借指尚未取得功名的士人。 | 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回:“大抵青天碧海,不少峨眉见嫉之伤;谁知白袷蓝衫,亦多鼠思难言之痛。” |
| yǐ hēi wéi bái以黑为白 | 谓颠倒是非。 | 《吕氏春秋·应同》:“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 |
| shù hēi lùn bái数黑论白 | 见“数黑论黄”。 | 明·康海《中山狼》第二折:“非是俺巧言令色,素与您数黑论白。” |
| bàn wén bàn bái半文半白 | 亦作“半文不白”。文言和白话夹杂。 |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主要的缺点就是古文多,半文半白的味道很大。” |
| bái tóu dào lǎo白头到老 | 白头:头发白。指夫妻相爱相守一直到老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小娘半老之际,风波历尽,刚好遇个老成的孤老,两下志同道合,收绳卷索,白头到老。” |
| chāi bái dào zì拆白道字 | 把一个字拆成一句话的一种文字游戏。 |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俺孩子拆白道字,顶真续麻,无般不晓,无般不会。” |
| bái yī sòng jiǔ白衣送酒 | 穿白衣的人来送酒。指人心想事成。 | 南朝·宋·檀鸾《续晋阳秋》:“陶潜九日无酒,出篱边怅望久耶,见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使也。” |
| wàng duàn bái yún望断白云 | 形容想念父母。 | 《新唐书·狄仁杰传》:“亲在河阳,仁杰在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
| cí huáng hēi bái雌黄黑白 | 雌黄:随便乱说;黑白:黑色和白色。指评头论足,胡乱指责。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79回:“雌黄黑白,旁若无人。” |
| sān fù bái guī三复白圭 | 《论语 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读诗至此,三反复之,是其心慎言也。”后因以“三复白圭”谓慎于言行。 | 《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读诗至此,三反复之,是其心慎言也。” |
| dān shū bái mǎ丹书白马 | 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享有世袭爵位和免罪等特权的证件时,宰白马歃其血,以示坚守誓约,后人称为“丹书白马”。 |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颜师古注:“白马之盟,谓刑白马歃其血以为盟也。” |
| jīng guàn bái rì精贯白日 | 形容极端忠诚。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武帝纪》:“君执大节,精贯白日,奋其武怒,运其神策。” |
| zhī bái shǒu hēi织白守黑 | 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 | |
| bái lóng wēi fú白龙微服 | 比喻贵人微服出行,恐有估计不到的灾祸。 | 西汉·刘向《说苑·正谏》:“昔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 |
| hēi bái hùn xiáo黑白混淆 | 把黑的说成白的,将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故意颠倒是非,制造混乱。 | 《后汉书·杨震传》:“白黑溷淆,清浊同源。” |
| bái hēi diān dǎo白黑颠倒 | 颠倒:错乱。指白黑不分、是非颠倒。 | 西汉 刘向《列女传 楚成郑瞀》:“王不明察,遂辜无罪,是白黑颠倒,上下错谬也。” |
| hēi jià bái rì黑价白日 | 见“黑家白日”。 |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六:“萧队长黑价白日地工作。” |
| qīng tiān bái rì清天白日 | 大白天。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醒来!清天白日,却怎的这等酣睡?” |
| huái huáng wò bái怀黄握白 | 谓携带着钱财。黄,指黄金;白,指白银。 | 晋·葛洪《抱朴子·勉学》:“于是莫不蒙尘触雨,戴霜履冰,怀黄握白,提清挈肥,以赴邪径之近易,规朝种而暮获矣。” |
| bái shǒu tóng guī白首同归 | 归:归向、归宿。一直到头发白了,志趣依然相投。形容友谊长久,始终不渝。后用“白首同归”,表示都是老人而同时去世。 | 晋·潘岳《金谷集作诗》:“春荣谁不慕,岁寒良独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
| tǎn bái cóng kuān,kàng jù cóng yán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 坦白:无隐瞒。如实交待自己的罪行,抵抗会得到严肃处理。 | 毛泽东《关于“三反”“五反”的斗争》:“多数从宽,少数从严;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
| qīng yíng rǎn bái青蝇染白 | 同“青蝇点素”。 | 《艺文类聚》卷二六引三国·魏·丁仪《厉志赋》:“疾青蝇之染白,悲小弁之靡托。” |
| zhū zhū bái bái朱朱白白 | 朱朱:花红的样子。红的红,白的白。指各色花木。 | 唐·韩愈《感春三首》:“晨游百花林,朱朱兼白白。” |
| bái rì qīng tiān白日青天 | 白天。表示强调。 | 宋 杨万里《题太和宰卓士直寄新刻〈山谷快阁诗真迹〉》诗:“太史留题快阁诗,旧碑未必是真题。六丁搜出严家墨,白日青天横紫蜺。” |
| bái xuě yáng chūn白雪阳春 | 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两支高雅歌曲。比喻高雅的诗歌和其他的文学艺术。 | 宋 王禹偁《为宰相谢赐御制歌诗表》:“《白雪》《阳春》之句,空炫清新。” |
| bái chǐ qīng méi白齿青眉 | 指青少年时期。 | 明 袁宏道《哭临漳令王子声》诗:“忆昨与君发长安,白齿青眉吐肺肝。” |
| bái tóu bù zhōng白头不终 | 指夫妇不能偕老。 | 清 沈复《浮生六记 闺房记乐》:“剔灯入帐,芸已寒热大作,余亦继之,困顿两旬。真所谓乐极灾生亦是白头不终之兆。” |
| bái méi chì yǎn白眉赤眼 | 比喻平白无故。 | 明 沈德符《野获编 补遗四 神名误称》:“京师相詈,指其人曰白眉赤眼儿者,必大恨成贸首仇,其猥贱可知。狭邪讳之,乃驾名于关侯。” |
| bái rì shēng tiān白日升天 | 原是道教指白昼升天成为神仙。后比喻一下子富贵起来。 | 晋 葛洪《神仙传 阴长生》:“后于平都山东白日升天而去。” |
| píng bái wú gù平白无故 | 平白:凭空;故:缘故;原因。没有道理;没有原因。 |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平白无故的生出这等毒计。” |
| bái shǒu wú chéng白首无成 | 白首:白头,指年老。头发白了,一事无成。指到老没有成就。 | 宋·陆游《谢钱参政启》:“名场蹭蹬,几白首以无成,宦海漂流,顾青衫而自笑。” |
| bái fà pó suō白发婆娑 | 婆娑:四下披散的样子。形容满头白发的老人。 | 清·张岱《自为墓志铭》:“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 |
| yī qióng èr bái一穷二白 | 穷:物质基础差;经济水平低。白:文化、科学落后。形容经济、文化科学水平低;不发达。 |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我曾经说过,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 |
| bái wū zhī shì白屋之士 | 指贫寒的士人。 | 汉 王充《论衡 语增》:“周公执贽下白屋之士。” |
| jīn huái tǎn bái襟怀坦白 | 襟怀:胸怀;坦白:坦率。形容心地纯洁;光明正大。 | 清 陈文述《放牛行同前韵》:“董君性仁慈,襟怀亦坦白。” |
| cāng bái wú lì苍白无力 | 苍白:灰白。形容贫弱无力。 | 朱自清《历史的战斗中》:“那拥抱过去的人虽不一定‘苍白无力’,那也不免外强中干。” |
| píng bái wú gù凭白无故 | 犹言无缘无故。 | 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后来他走过来问我叫甚么名字,我不理他,为什么凭白无故问名字呢?” |
| tuō bái guà lǜ脱白挂绿 | 脱去白衣,换上绿袍。谓初登仕途。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今幸已脱白挂绿,何不且到丈人家里,与他们欢庆一番。” |
| yǐng zhōng bái xuě郢中白雪 | 典出战国楚宋玉《答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后以“郢中白雪”指高雅的乐曲或诗文。 | 典出战国·楚·宋玉《答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